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Copyright www.nengyuan.zhangbeibao.com 纵横能源网版权所有
邮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
(资料图片)
01
年轻人挤爆寺庙咖啡继围炉煮茶、露营咖啡、竹筒奶茶之后,饮品界又诞生出新的顶流——“寺庙咖啡”。 究竟有多火?杭州、北京、厦门等多地寺庙的咖啡店被挤得水泄不通,为了打卡喝咖啡,不少人甘愿排队等上两个小时,令曾经宁静的寺庙迅速跻身为网红旅游景点。甚至因为人太多,咖啡饮品备货量不足,寺庙的师傅呼吁媒体不要再宣传,咖啡能不能喝到随缘就行。 目前,在小红书上有关寺庙咖啡的笔记层出不穷,抖音、微博相关的讨论话题也越来越多。随着寺庙咖啡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,吸引了更多想亲自体验的消费群体,为寺庙咖啡的影响力再添一把火。在消费者的追捧青睐下,寺庙咖啡已经不单是一杯饮品,还是一种时尚,一种情绪体验。寺庙外,各大知名咖啡品牌极度内卷,只为尽可能地留住消费者。而寺庙内,僧人手中的咖啡轻而易举成为爆品,让众多消费者趋之若鹜。难道咖啡在寺庙消费场景的加持下,就被注入了爆款基因吗? 事实上,“咖啡+寺庙”并不新鲜,早在2012年,星巴克就入驻了灵隐寺,西方文化介入中国佛门净地的举动引来网友们的口诛笔伐,有人调侃道:“走进这家星巴克,消费者会被问要大悲还是要超大悲?——哦,我可以续悲吗?” 除了星巴克,近几年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寺庙也相继出现过咖啡店,但都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。直至去年3月,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凭借“僧人卖咖啡”标签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,还引发其他寺庙效仿,纷纷打造出属于自己寺庙的个性化咖啡。02
寺庙咖啡的生意经在咖啡行业趋于饱和且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下,寺庙咖啡为何能突出重围跑赢竞品?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销逻辑?旅游经济复苏,寺庙迎来人流暴增
由于疫情原因,人们的旅游需求被长期压制。当疫情逐渐结束后,文旅部开始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,支持恢复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。渴望出远门的游客便开启了报复式旅游消费,周末和节假日出游订单量相较于去年暴增5倍。 其中,寺庙是年轻人放松身心的更多选择。但前往寺庙的游客过多,全国多地的寺庙不得不采取限流,往年的冷门寺庙也相继出圈。正是因为游客高度聚集,为寺庙咖啡提供了出圈的前提条件。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反差感,带来新鲜体验
寺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,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内涵底蕴,而咖啡则代表的是西方文化,当寺庙与咖啡相结合,打破常规并颠覆了人们的观念认知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。 在消费者的既定印象里,咖啡是现代摩登生活的产物,似乎与寺庙完全产生不了交集。寺庙咖啡的出现,让消费者联想到穿着长袍的僧人,口中念着阿弥陀佛向游客递上咖啡,这样的场景既新鲜又独特,让人忍不住想去体验。而门店场景也自带反差感,寺庙本是进行诵经修行、拜佛祈愿之地,谁能想到这还是喝咖啡的地方,这样的反差感直接刺激了消费者的行动欲望。差异化定位,打造爆品核心
之所以寺庙咖啡能受到欢迎,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寺庙塑造出的差异化竞争力。以永福寺的慈杯咖啡为例,首先在门店设计和产品包装上,慈杯咖啡采用了中式风格,传统的青砖绿瓦搭配棕色木质门窗,尽显东方美学。佛教元素融入产品包装,彰显传统文化特色。 其次, 在命名上也做到了独具一格、入乡随俗。 慈杯咖啡取自“慈悲为怀”的谐音,店内的咖啡产品名称也沿用了这一风格。美式叫「洗涤」,焦糖玛奇朵叫「墨白」,抹茶拿铁叫「听山语」,肉桂拿铁叫「观自在」......独特的环境以及处处是禅语的慈杯咖啡,制造出普通咖啡店无法复刻的差异化定位,仿佛有一股让人平心静气、远离尘世纷扰的神秘力量。不仅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,更引发众多消费者的自传播。为寻找精神慰藉的年轻人,提供情绪价值
身处内卷的时代,年轻人的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。频繁催婚生育、考证自我提升、入不敷出的薪资等压力接踵而至,让年轻人的焦虑和迷茫无处安放。而寺庙自带的与世无争、岁月静好的氛围感为年轻人提供了短暂释放焦虑,增强内心力量的机会。于是,年轻人带着“成功上岸”、“升职加薪”、“遇见真爱”等心愿来到寺庙,寻求心灵慰藉。 当然,寺庙咖啡也洞察到消费者的情绪,通过产品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比如慈杯咖啡将抽签运用到咖啡杯上,推出一款限定版拉环杯套。消费者只要揭开杯套上的拉环,就能收到“日进斗金”、“一夜暴富”等祝福语,正如抽到上上签一样,每一句祝福都满足年轻人祈愿的期待。 写在最后:不得不承认,现在的饮品品牌越来越卷了,除了在口味上推陈出新之外,还要注重饮品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,消解他们的精神压力。寺庙咖啡掌握了行业的流量密码,让年轻人收获短暂的松弛与快感,赢得了年轻人的芳心。但流量稍纵即逝,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也在不断变化,爆红之后的寺庙咖啡能否长存,还要打上问号。 作者介绍:白杨,【品牌营销官】主编,从事品牌营销多年。个人微信号:baiyang8292